徽杭公路通车90周年:这条路,带你走进徽州,发现黄山
穿山越岭,盘山而上。西起黄山歙县,东至浙江杭州,一条公路,宛若青山绿水间的玉带,连接历史和未来,联通城市和乡村。1933年11月26日,徽州第一条出境公路——徽杭公路建成通车,第一次打开了徽州人对外开放的交通大门。90年来,这条公路在便利人们出行的同时,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,有力带动了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。
源起,于困境中寻出路
“前世不修,生在徽州,十三四岁,往外一丢。”古徽州地区耕地资源匮乏,交通闭塞,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谋生。曾几时,青石古徽道,包袱雨伞粿,多少徽骆驼含泪走他乡; 曾几时,一滩复一滩,一滩高十丈,三百六十滩,新安在天上。多少古徽州游子望穿归乡路,那些古桥、古道、古码头,见证了多少徽商、徽帮、徽骆驼的一路艰辛。
徽杭公路设计路线图
要想富,先修路。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盼望着能有一条公路让他们走出大山,走向发展。直到20世纪20年代,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一群徽州先贤们,本着实业兴邦的发展之梦,开始倡导筹划徽杭公路的建设。1922年,在徽杭古道基础上修筑的徽杭公路从杭州开建,具体路线为杭州-余杭-临安-于潜-昌化-昱岭关-霞坑-大阜-歙县,路线全程215公里,其中浙江境内154公里,安徽境内61公里。此后,发展的齿轮开始转动,这条公路彻底改变了徽州人的生活、生产方式,并见证着徽州一路的发展和兴盛。
诞生,几经波折终成路
重山叠嶂拦不住,穿山越岭筑通途。从1922年到1930年,8年间,徽杭公路已断断续续修到了昌化县城,还剩下从昌化到昱岭关的43公里,以及安徽境内从徽州到昱岭关的61公里路段没有完成。因为安徽段沿线崇山峻岭,建路难度很大,建造成本巨大,安徽段的建设计划暂时搁置。这一搁,便是十年。直到1932年,“一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,随着抗战形势日益严峻,安徽省重启了徽杭公路建设计划。
1934年登载在《大众画报》上的徽杭公路:三阳黄土岭迂回路线
1933年1月,自昱岭关经三阳坑、霞坑、大阜最后到达歙县的61公里开工,并于11月中旬建成通车。11月26日,杭徽公路全线通车典礼隆重举行。自此,耗费了11年之久的杭徽公路,终于正式诞生,徽州人终于圆了走出大山的梦。
蝶变,铺就发展振兴路
岁月荏苒,徽杭公路自诞生已过百年,全线建成通车也已90年。在几代公路人的努力下,徽杭公路经过多次升级改造,已从当初那条宽不过6米、唯一的通杭砂石路,蜕变成三级以上的重要省道。伴随着它的,还有新中国改革开放后陆续建成的徽杭高速、徽杭高铁,到杭州从当年的8小时变成1小时,已构建起便捷、迅速的立体交通网络。
老徽杭公路与新徽杭高速公路
公路通,百业兴。90年来,从古徽州到黄山市,因路而变、因路而兴、因路而富,城乡发展日新月异。随着“交通+”融合发展的纵深推进,黄山歙县开始筹划“百年徽杭公路文化”品牌,推进徽文化挖掘阐释,推动交文旅高质量发展,创新创意讲好老公路的新故事,这条百年徽杭公路正在加速转变为徽文化的“传承路”、美丽的“风景路”、发展的“振兴路”、人民的“幸福路”。新时代下,这条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公路,正在以新的面貌,延续着古徽州新黄山的传承和发展!